设为首页   |   加入收藏   |   在线留言
新闻资讯
专业领域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朱凌青主任
邮箱:375830497@qq.com
电话:13905600639 0551-62676764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阜阳路70号振信大厦A座1014室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面 > 新闻资讯 > 文学专区
小镇达人录
摘自:站内发布 日期:2016-04-20 浏览:3901 次

   

   本文发表于《今日财富》2016年6月份《安徽人》专刊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小镇达人录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朱凌青

 

 

        自文革风暴席卷到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之后,胡集(现改名为“泉阳”)镇上唯一一条最繁华的长约千米的街道上,自东至西,由区、公社、大队分别出资,脚跟脚地建起了三座宣传站(台)。有了戏台,演出自然是少不了的,但能坚持下来的,最后只有两支宣传队。一是我们胡集中学的宣传队,另外一支就是公社、大队二合一的宣传队。

       作为学校师生,虽然在文革初期担当了运动宣传的主力,但自上边发出要“复课闹革命”的指示后,也还是以教、学为主的。因而,演出的节目多为短平快的小节目,象教体育的大个子周老师,口琴独奏是一个节目,拉个手风琴又算是一个节目。即使是演样板戏,也只是唱个选段,至多演个其中一幕,象《白毛女》中的“北风吹”,《沙家浜》的“智斗”啦等等。记得我曾参演过《智取威虎山》“访贫问苦”那一场,我哥演英雄杨子荣,我演一战士,上场后,我哥(杨子荣)说句:小周,警戒!我回答:是。然后,就颠颠地跑下去,该上那玩上那玩去了。

       而那支二合一的宣传队就不同了,他们基本上是演整剧的。他们的核心人物姓胡,据说原来曾在县剧团干过,后来因为什么问题回来了。毕竟是正规团体出来的,到了台上,一招一式,有板有眼,有了这样的台柱子,演大戏自然就不在话下了。

      胡导的手下有两个得力干将,其中一个姓应,因为小时候患病,一只眼睛有点斜,人送外号“应斜子”, “应斜子”个子不高,走路上身前倾,再加上从不正眼看人,是那种演反角不用化妆的主。另一个叫“孬孩”——“孬孩”可长得一点不孬,五官周正,一表人才,大概是出于贱名易养活的习俗,家里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小名。“孬孩”沾了相貌的光,自然是演正面人物的不二人选。他们那时该有二十来岁了,在只有十来岁的我们眼里,肯定是属于“超大”了,不过,因为同在一条街上住着,应大哥在西,“孬孩”哥在东(“孬孩”姓什么一直没有记住),相距我住的银行营业所都不过百米,再加上同属“文艺界人士”,自然极熟。闲时,我常去他们那里借小说、连环画来看,在他们演出时,我们也常跑上后台去玩。

       一次演《农奴戟》,“应斜子”演地主管家,身着马褂,头戴礼帽,手持马鞭,一付凶神恶煞相。临快上场时,我和“三流子”趁他不注意,将一根二尺多长的秫秸(高梁)秆从头劈开一段,夹在他马褂的后衣襟上,等他一摇一摆地上到台上,那根二尺多长的秫秸秆也随着他身体的节奏,在屁股后边摇来摆去,活象根尾巴,惹得观众哈哈大笑。“应斜子”以为是赞赏他的演技,动作就更夸张了,一时间,舞台上下,几乎笑翻了天,就连一向严肃有余的胡导也跟着“嘿嘿”地乐。

       不过,有一次胡导可是发了大火。那次是演《革命梆声》,《革命梆声》是作家张化生创作的新编现代戏剧本,内容是说在文革期间的祖国南疆的榕树村,两特务妄图偷越国境,路遇老贫农高大伯,高大伯面对特务枪口,英勇机智,不惧威胁,敲响了报警的梆声,最后将特务一网打尽的故事。

      不用说,自然是“应斜子”演特务,“孬孩”演高大伯。这个戏也是演了很多次的,对戏里的台词,不要说他两个人是烂熟烂熟的,就连观众也都能倒背如流。

       那次,正当演到关节热闹处,“孬孩”见“应斜子”贼眉鼠眼,十分投入,一时兴起,现改了台词,用手中的梆子指着应唱道:“我看你,左眼不斜右眼斜!”应也反映奇快,立即回击道:“我看你,不是好孩是孬孩!”观众先是一怔,随即,哄然暴笑,不由得不佩服二人的奇才。台上,二人也很是陶醉。演完,二人得意洋洋地刚回到台口,胡导飞步上前,朝二人屁股上各踹一大板脚,气极败坏地破口大骂:“狗日的,不想好啦!”挨踹的二人缩到一边,没敢吱声。

      后来,我们听有学问的人“讲经”,才明白,我们给“应斜子”屁股后夹秫秸秆,胡导只所以不恼,是因为“应斜子”扮的本来就是个反面角色,大家笑一笑无关紧要,而“孬孩”演的是正面人物,英雄形象,搞不好,怕是要扯上政治问题,上纲上线的。可见,在文革时期,即使是象胡导这样不起眼的小人物,政治意识也是很高的。

      小镇上,另一个称得上人物的就是“三流子”了。“三流子”姓刘,因为家贫,弟兄又多,起小名时就按姓氏谐音和排序这样叫了,因为这小名特别顺口,反倒把他的大名给忘记了。

      “三流子”也是洪庄小学毕业的,只不过他是六七届的,比我高两三个年级,但因为复课闹革命,不知为什么,在升初中时,上边把六六届、六七届合编为一个班,把六八届、六九届合编为一个班,这样一来,我们就成了上下年级了。虽说“三流子” 在初中阶段只比我高了一年级,但年龄却比我大四、五岁。

       在我们胡集中学宣传队里,有两个男一号,我哥是专演英雄人物的,“三流子”是专演反面人物的。其实,“三流子”长相也不孬,但他那个劲头就象舞台上的陈佩斯,叫人一看就想发笑,连周老师都说,“三流子”天生就是个演反角的料。要说,“三流子”演反角的历史那是相当长的,甚至就连比他大几岁的“应斜子”都不能与其相比。

      还在上小学时, “三流子”就开始演反角了,一会儿在鼻子下画个仁丹胡是日本鬼子,一会儿贴上个纸做的大鼻头是美国鬼子。记得 “三流子”曾在一个戏里演个什么土匪司令,其中几句是这样唱的:“走南闯北谁敢挡,嘿嘿,全凭老子手中——两、只、枪!”因为孩提时代对刀枪特别敏感向往,更因为“三流子”演的确实传神,几十年过去,连戏名都不记得了,唯有他的这句唱腔至今未忘。

      “三流子”演过很多反面角色,比如《沙家浜》里的汉奸司令胡传魁,《红灯记》里的鬼子宪兵队长鸠山,《白毛女》里的恶霸地主黄世仁等,反正只要有戏,只要戏里有反角,都非他莫属。也正因为如此,一旦换成正面角色,他那个劲头却怎么也正不起来。当他在上县城汇报演出的那个戏里演老队长时,以致于周老师不得不反复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形象。就象陈佩斯在小品中演的小偷一样,“三流子”也握着拳头反复唠叨:我是好人,我是好人,我是贫下中农,我是正面人物……

     九十年代,我曾在县城的大街上见过“三流子”一面,他说,“应斜子”当上了村委会主任,而他则担任了党支部书记,两人搭配,干得还不错。真是应了“人生如戏”那句话,这样一对在戏曲舞台上专演坏蛋的天生的活宝,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却又演绎着一幕正剧,这真的是太有趣了。

   

      2013年3月草于合肥